平凡的崗位,不平凡的堅守——訪昆明正大有限公司生產部設備維修工孫家彬
在昆明正大有限公司飼料廠轟鳴的車間里,孫家彬已躬身于鋼鐵叢林間二十余載。這位身著淺灰色工裝的設備維修工,用布滿老繭的雙手在機械的經絡血脈中探尋,以匠心為針、創新為線,織就了一幅新時代勞動者的奮斗圖景。
▲孫家彬全神貫注改造畜禽車間分級篩下料口,改造后可提高布袋安裝效率,減少布袋磨損。
這位機械設備的“老中醫”,總是隨身攜帶三件“法寶”——磨得包漿的萬用表、超亮的小手電和記滿疑難雜癥的筆記本。面對突然“罷工”的機器設備,他能從軸承的細微震顫中聽出故障的“脈象”;當設備出現異常響動時,他像號脈般將手掌貼在溫熱的機體表面,瞬間鎖定“癥結”所在。去年冬季,飼料包裝線突發電路故障,深夜,他在零度的車間地板上匍匐排查四小時,最終在密密麻麻的線路中找到那根“搗亂”的導線,讓生產線重新奏響歡快的節奏。
作為機修1號培訓師,孫家彬獨創的“望聞問切”教學法在正大云南區廣為流傳。帶徒弟時,他總說:“修機器要像對待親人一樣,既要懂它的脾氣,又要知它的隱疾。”經他培養的近十名機修工,如今都成長為正大云南區三個飼料廠的生產技術骨干。90后徒弟梁恒記得,師傅總是帶著他們拆解報廢零件,用砂紙打磨出金屬原色,在強光燈下觀察磨損紋路,“這些紋理就像機械的皺紋,記錄著設備的一生。”
創新攻關的戰場上,他更是敢啃“硬骨頭”的先鋒。為解決250噸豆粕散裝倉出料絞龍上方持續性撕裂漏料難題,孫家彬帶領團隊在10多米高的散裝倉錐斗區域摸爬滾打,連續3天持續監測筒倉放料及錐斗形變情況,最終設計出錐斗與絞龍的軟連接系統,徹底解決了剛性連接形變冗余差帶來的形變撕裂問題。當該系統持續使用三個月后依舊穩定,沒有再出現撕裂漏料的情況時,他黝黑而嚴肅的臉上泛起了欣慰的笑意。
孫家彬與同事刻苦鉆研,用于改良和革新施工工藝。多年來,他參與了近50項創新項目,累計創造生產效益近500萬元。其中,“玉米烘干投料系統自動除鐵裝置”項目榮獲正大集團川渝滇黔區2016年創新展“創新三等獎”。
六次“優秀員工”的獎杯在簡易書架上默默生輝,“昆明市特等勞模”的證書被他壓在辦公桌玻璃板下。有人問他為何不把榮譽展示出來,他邊擦拭扳手邊笑道:“獎狀是昨天的句號,機器可是永遠畫著逗號。”如今,他的辦公室文件柜里,整齊擺放著飼料廠各車間的關鍵設備檔案,里面有完整的“設備生命周期管理圖”,圖冊里每個齒輪、每根軸承都有專屬的“健康檔案”,為公司飼料生產經營保駕護航。
平凡的崗位、不平凡的堅守。二十幾年來,孫家彬扎根于艱苦的生產一線,以踏實、認真的工作態度,嚴謹、細致、務實的作風,對待他深深熱愛的崗位,默默無聞地為集團飼料生產事業貢獻力量,充分展現了新時代文明先鋒模范工人的風采和魅力。他堅信:選擇正大,選擇堅守,便是選擇了成功!
- 上一篇: 養豬是終身的事業——訪重慶正大農牧食品有限公司種豬場場長周小東
- 下一篇: 愛崗敬業鄭建輝